涼爽的秋風趕跑了夏日的浮躁,秋風讓我們盡享天高云淡風清的熏陶,秋風讓五谷給我們帶來豐收的喜悅。當我們沉浸在這其中時,中秋節悄然地來到了。中秋節是華夏表達特有的“血親團圓、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宿愿的重大節日。各地的民俗活動都異常豐富,且都各有其特點。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老北京人習慣將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在北京人的記憶中,中秋總跟一種兔首人身、外施彩繪的泥人連在一起,這種應節玩具被人們親切地喚作“兔兒爺”,在北京,最有特色的中秋習俗就是玩兔兒爺、拜兔兒爺了。 聽爺爺說有這樣一則傳說:“很久以前,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久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走遍了京城內外,終于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兒爺”、“兔奶奶”。
舊時,老北京人過中秋節,家家都要設置拜月臺,用于祭祀。而其中,重點擺的是團圓月餅,還要擺水果。當然,水果的擺放很有講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過去老百姓認為,多子多孫才是多福多壽;栗子和柿子可以擺在一起,名曰“利于商家的繁榮”;撒上一把桂圓,意在“貴在團圓”;遠方的游子無法回家,擺上藕,意喻“藕斷絲連”。玩月在北京很盛行。老北京人玩月有兩種,一種叫文玩,就是賞月,寫詩作畫猜燈謎。另一種叫武玩,就是到湖邊,看月光投在水中,倘若看著不過癮,撿起來一個小石子往水里一扔,水波泛著月光起著波瀾別有一番風味。北京孩子還愛在胡同里追著月亮跑,那叫“追月”。
賞花文化在中秋節也很有特點,家家戶戶愛把花堆在窗臺上,擺成“花山”,各種花朵增添了歡樂的氣氛,在滿空的月光里,人們盡情地享受那毫不張揚的靜美和纏綿不絕的馨香。
中秋節無論怎樣過,都是為了營造一種團圓、喜樂、祥和的氛圍,最根本的還是要在這種濃濃的節日中,品味親情的可貴,回憶溫馨的時光。我想,這才是中秋節真正的意義所在吧。
(作者系北京中民燃氣有限公司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