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國
初夏的關中地區白天氣溫已躍升到30℃以上了。最近忙著整理工程資料,昨天抽空去工地看了看,滿眼都是工人揮汗如雨干勁十足的勞動畫面,心情自然也非常舒暢,周圍景色霎時也更美了。站在鄉間小路上極目四周,黃橙橙的麥田里站著個白胡子老人笑彎了腰,只等著歲稔年豐;麥田間白花花的蔬菜大棚整齊列隊精神抖擻,像等待檢閱的士兵;各色的鳥兒時而在空中追逐翻飛、時而落下來歡跳覓食;田間路邊那些紅的黃的白的野花盛開著,隨風搖曳,也像在為慶祝即將來臨的豐收而起舞。
我突然想起端午節即將到來。
布谷聲中又一年的夏收如約而至,伴隨這豐收而來的還有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著厚重的文化傳承。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藏著深邃而豐厚的文化內涵,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端午節在傳承與發展中融合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節賽龍舟、食粽子是兩大重要的禮俗。南方偏愛賽龍舟,北方則偏重食粽子,這也算是地域使然吧。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我是北方人,端午節經常是吃粽,小時候麥黃時節吃粽子是盼星星盼月亮的一件事。說到粽子總會和一個古人連在一起,那便是三閭大夫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有名的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后世多稱屈原。屈原出身貴族,曾任三閭大夫、左徒等職。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愛國詩人,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被世人傳唱,如:《楚辭》、《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記得去年端午我為左徒寫了一首打油詩:“《楚辭》《離騷》今猶在,《九章》《九歌》譽九州。楚王不識左徒心,汨羅江水度忠魂”。傳說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都城,三閭大夫在憂國憂民與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憤憤而泣,抱石投汨羅江而盡。據說端午節是人們為紀念左徒投江的日子才有的,這應該是楚國先民不愿屈原離去的佐證吧,也是后世大眾對屈大夫的懷念吧。總之三閭大夫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至今不輟。
又到夏收時節,田里將要成熟的麥穗,顆粒飽滿、低頭哈腰,那白須老哥佝僂的身軀像是在拱手作揖,迎接三閭大夫的再次回歸。如今國富民強,中華民族早已拒外擄于國門之外了,左徒也該含笑九泉了。但國人會銘記屈原憂國憂民的精神,將之發揚光大,為華夏興盛時代奮斗!
(作者系西安中民燃氣有限公司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