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景云
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已走過40個春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日益強盛,人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在我心里,感受最深的仍然是家里廚房的改變。
我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個偏遠農村;物資匱乏,信息閉塞,村民多數從事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兒時的我們一家6口居住在一座低矮的土墻屋里;記憶中的廚房,一地的稻草、雜柴是灶膛的“口糧”,當一日三餐熱氣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端上桌時,我們兄妹總是爭先恐后地聚在餐桌旁津津有味的品著媽媽給我們精心準備的飯食;此時的媽媽總是先喝著水、笑呵呵地站在旁邊看著我們兄妹的吃相,長大后才知道,香噴噴飯菜的背后是燒柴火冒出的濃濃白煙和媽媽被嗆的聲聲咳嗽,媽媽早已被煙熏得沒有了食欲,而我卻單單記得媽媽要喝口水、洗把臉。
伴隨著媽媽的咳嗽聲我背起了書包,有次放學回家,看到鄰居家里用了一個圓圓的鐵桶在燒菜,覺得十分的好奇,一問才知道這個東西叫爐子,燒的那個“大黑餅”叫“蜂窩煤”,火居然那么大、關鍵是沒有煙!從那時起我就幻想著有那么一天,我家也會有這么一個寶貝疙瘩,能讓媽媽不再飽受煙薰之苦、不再咳嗽,可以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吃飯。果然,沒多久,廚房里就多了一個大爐子,雜亂的柴火不見了,不知不覺間,媽媽的咳嗽正也慢慢地消失。
轉眼我遠離父母到外地上了中專,整日操勞的雙親在城里也為我們建造了新家,廚房里用的是石板材的臺面,亮晶晶的。特別是那醒目的液化氣灶,冒出藍藍的火焰,配上無煙灶臺,感覺心曠神怡。每年的寒暑假,我都會在做飯時間盡量陪在媽媽身旁,擇菜、洗菜,打打下手,聽媽媽嘮叨她曾經的故事。燒好飯菜,隨手一抺,灶臺就干凈如初,媽媽說,這個廚房真是好用,也許這就是極致了。但也有煩惱之時,有一次,家里來了客人,煤氣燒著燒著,突然就沒氣了,只好請客人到外面去吃。另外由于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煤氣的費用也讓一向精打細算的媽媽頗費心思。
2003年,德化燃氣成立,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隨著天然氣民用市場的開發,我的家中燒飯、洗澡也全部用上了天然氣。媽媽說現在科學技術真是發達,氣居然能像水一樣,隨手一擰就來,而且價格還這么的便宜。現在,家里換上了整體廚柜,透過大玻璃的推拉門感覺媽媽在廚房的勞作就像藝術家在創作,讓人覺得美不勝收。
從低能低效、一地的稻草、雜柴,到高效節能、安全衛生的天然氣,我們所體會到的不僅僅是廚房用能的蛻變,更讓我們親身體驗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所帶來的累累碩果。如今,伴隨著國家“藍天工程”的實施,伴隨著德化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德化燃氣正在為實現市民的“碧水藍天”夢想不斷努力!
(作者系德化廣安天然氣有限公司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