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這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詩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王安石之手,詩中正是描繪了北宋時期人民歡慶元旦的習俗和場景。值此元旦之際,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元旦的由來
元旦,指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在古代指陰歷的正月初一。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確立公歷1月1日為元旦,也就有了現在我們所慶祝的元旦節。
在中國,元旦的傳說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 :“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公歷元旦于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于頒布歷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歷書。隨后又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為了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
元旦的習俗
在我國古代,各朝各代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到了現代,國家將元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的雙休日進行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現在比較普遍的慶祝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兩年,在元旦期間,旅游和聚餐成為了更多人的選擇;而在農村還保留著較濃厚的節日氣氛,如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祭拜鬼神等,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元旦作為新一年的開始,寓意著過去一年的結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新年的期盼;元旦被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所接受,而國外對于元旦有著各種各樣的習俗:在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余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在印度,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在阿根廷,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圣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等等。
總體來說,元旦意味著過去的結束,美好未來的開始;而元旦的慶祝習俗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的改變而改變,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自由化。
(作者系北京中民燃氣有限公司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