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記得多年前去過一次鳳凰,走馬觀花,匆匆而歸,鳳凰到底啥樣,我真的說不清楚。說實話,那次以后,我對鳳凰的感覺就是索然無味。友人卻說:“鳳凰最美的時候就是清晨、晚上和雨后”。可惜三個美境我都沒經歷,如何體會鳳凰的美,這座古城為我已等待了千年,卻碰到了我這般不解風情的人。
當我再次來到鳳凰,并留宿沱江邊,悠閑自在地行走在鳳凰古城的人群中,倘佯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仿佛置身于一幅民族風情畫里,隨處可見的是鳳凰民俗、苗家風情、鳳凰特產,相機鏡頭更是不停地記錄街頭的景致。此次感覺完全不同,細細體味,慢慢感受,無數美妙沁潤心田,原來鳳凰真的很美!
姜糖,已經成為鳳凰最出名的特產,古城內賣姜糖的小店很多,我們走過了據說是正宗的鎮竿張氏和劉氏姜糖,現在已經有幾十家制作姜糖的店鋪。一家賣姜糖的小店在門前當場制作,吸引了一大堆人觀看演示:只見一師傅把一大團姜糖團掛到店門旁的鐵鉤上,迅速地拉出一條條的糖條,摔到青石板上,然后另有人馬上用剪刀把它剪成拇指大的三角形,這便是姜糖。吃上一塊,那叫一個脆。
在路邊,我們發現幾家臘肉店,那吊起的豬頭肉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這可是苗家逢年過節的佳肴,也是在別處看不到的“獨特”風景。
走在鳳凰的小路上,吸引我們眼球的還有當地苗家人的裝扮。苗族的頭巾也是古城一景,那頭巾扎到比頭要大好多,旅店的老板告訴我,苗族頭巾不光是一種裝飾,還是一種工具,頭巾頂部那一圈空的地方可以放一些隨身小物件。
不知不覺,夜幕悄悄降臨。穿過狹長的巷子,沿著青石板路,來到沱江邊,兩岸的燈光投在水里的倒影,岸邊的酒吧里,飄過陣陣歡快的木吉它聲、朋友的歡笑聲、酒杯的碰撞聲,虹橋已是燈火輝煌。橋上游人絡繹不絕,橋孔不時有船只穿過。這種繁華,讓我突然有一種錯覺,仿若置身于舊時的秦淮河邊。
第二天起了大早來到聽濤山,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就安坐在這里。從文先生享年86歲,沿著86級石階往上走,途中有一塊石碑,是鬼才畫家黃永玉先生為懷念表叔沈從文而立的,碑上刻有:“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讀后心里不免有些心酸。先生的墓地并不大,就一塊石碑立在那兒,完全沒有想象中的雄碑矚目,其實就如先生的為人樸實。2007年,他的夫人張兆和骨灰也合葬于此,碑上刻有先生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離開鳳凰時,天氣晴朗,我的心卻是濕濕的,想念鳳凰的那人、那山、那水。
(作者系懷化中民燃氣有限公司員工)